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趴趴走。彰化] 鹿港小鎮。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車子從台北一路往南開,
目的地是彰化鹿港小鎮。

同行的前輩居然哼起: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凱特馬上腦子倒帶,
試著理解那前輩那年代羅大佑唱出的心聲:
鹿港小鎮。


羅大佑並不是我的年代,
但歌的主題卻是跨年代 :
一個鹿港年輕人北上打拼的夢想,
最後迷失在大都市,無顏回家。
家鄉景物不再,人事已非,是或不是,
都在夢裡和聽說裡。



怎地想起美國歌手 Alicia Keys 的 The Empire State of Mind。
[Baby, I'm from New York
Concrete jungle where dreams are made of
There's nothing you can't do
Now you're in New York
These street will make you feel brand new
Big lights will inspire you
Let's hear it for New York, New York, New Yoooork!]
描述著從小在紐約長大的孩子,
活在灰色水泥叢林中,被噪音和警笛聲包圍著,
但人們卻總是說紐約的霓虹燈會激發人的靈感,
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
站穩了紐約,就等於站穩了全世界。

鹿港不是我家鄉。
更別提紐約,在地球遙遠的另一端。


鹿港小鎮最後一段歌詞寫著: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 
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
子子孫孫永保佑 世世代代傳香火]



鹿港小鎮百年繁華,紅磚牆最後不免頹圮。
子子孫孫離開了又回來,放下的再拾起來。
上一輩的老工藝,彩繪、書法、建築工法、詩詞。。。
容納了過去的現在,
所以知道未來在哪。
鹿港,幸福的地方。


凱特在鹿港,卻想起台北。
 台北的幸福。在哪 ?


鹿港小鎮
[行車路線] 一高彰化交流道下,走彰鹿路接到中山路 (看到民權路就很接近老街了)。鹿港小鎮老街指大有街、瑤林街和埔頭街這一帶 。。
[停車資訊] 建議停放鹿港鎮立體停車場,位在公園1路和菜園路交叉口一棟很好認的建物。夏天很熱,車子停在室內不會有溫度過高,要狂吹冷氣的情況。另外,這個停車場離第一市場、老街和君子巷和王罔麵線糊超近的。
[凱特囉唆]
還好同行中一位前輩是個鹿港人,給上了些歷史課。凱特到底是個門外漢觀光客,頂多拿著相機在大有街、瑤林街、埔頭街隨意亂拍,對於這鹿港小鎮的一磚一瓦,小街曲巷和過去不甚了解。
瑤林街這一邊的街道有很多的商家,凱特倒覺得轉進巷子的靜謐還蠻享受的。巷弄裏面漫步,聽到前輩談起這古蹟和商家的取捨挺有意思的。把百年的老街古蹟整修再開放作為商家,從那維護古蹟的觀點,似乎不怎麼合理。但是倒底古蹟是不是應該融入現代生活,讓古蹟不是活在博物館裡而是變得生活化。這到底是個有意思的議題。
頂著艷陽天,走在這老街上,累了找個有蔭的台階邊坐著,可以發現原來鹿仔港邊吹來的海風,果真進得到小鎮這街弄裡,非常神奇。前輩提到這老街裡屋子蓋得前前後後的,當時為了防冬天強烈的海風九降風才把房子不整齊地排列著。這巷弄的迂迂迴迴聽前輩說起還有擋禦盜賊之用。老祖先蓋房子真的不是隨便亂蓋的。
凱特在鹿港小鎮放空,老酒裝新瓶,怎地也有些新感動。這裡倒底文化底子深厚,一磚一瓦,一字一句,雕龍畫棟都有故事。一起來感受吧!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凱特。美食帖] 彰化鹿港。王罔麵線糊。濃稠七十載的不馬虎


熱天透中島,日頭赤燄燄。
鹿港小鎮。公園一路,民族路口。
轉角塑膠棚下,
冷氣是外星人的發明,
鹿港第一市場裡的美味搭檔,就是熱。
麵線攤子擺中間,大圓木桌放四周,鐵板凳子拉開來。
老闆,一碗麵線糊。
天未光,忙進忙出,
大火,控大骨湯頭。蔥仔酥爆蝦米。
赤肉醬油醃,裹粉入鍋炸。
香菜,洗淨剁碎。

遵古法,
手製白麵線大鍋煮。
一勺一勺濃稠舀。

天漸光,第一碗。
天未闇,最後一碗。
七十載的時光冉冉,
當時二分錢一碗,
今天二十五元一碗,

王家第三代,麵線糊,不馬虎。
一人一攤,一家一店。
七十年前,轉角處落角。

麵線糊,喲喝聲,來一碗。
人來人去,
沒變的,
還是那一勺一勺舀到碗中的好滋味。


王罔麵線糊
[地理位置] 彰化縣鹿港鎮大明路39號 (公園1路和民族路口)
[凱特囉唆]
很難想像這麼熱的夏天,塑膠棚搭起來遮陽,但是大鍋爐的熱悶在裡面,卻還是有這麼多人坐在這路邊吃麵線糊。臺北的路邊攤連老闆都識相地裝起冷氣和電風扇,門口掛上塑膠簾子多多少少意思意思讓客人吹點涼風,才吃得下的光景。在鹿港,攤販老闆還是不改初衷地燒大鍋子的麵線糊,悶在塑膠棚下一起美味的同甘共苦。

隔壁左邊一桌操鹿港腔的人客儘管揮汗雨下,現場吃完了還要再打包帶走。隔壁右邊一大桌脖子上掛滿相機的觀光客也豪氣地一人點上一碗,一群人互相虧著 : 來這裡沒吃這麵線糊,就可惜了。同行友人中,不吃麵線的大有人在,居然試吃了碗中一口後,點了一碗。

麵線糊還是第一次嚐,和台北的大腸麵線/蚵仔麵線很不一樣。麵線糊是一整個濃稠,赤肉料實在。經過了三代,還能有這樣的實在味道,以為路邊攤的生意沒有放感情和真功夫便可以這樣傳承七十載嗎? 來試試吧^^